新时代电网企业内部审计“12345”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4-08-27 14:50:20

  面对新发展机遇,内部审计要找准审计转型的发力点:一是立足建设性,优化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二是着眼客观性,健全内部审计评价机制;三是运用大数据,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四是突出职业化,筑起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路径。

  在深入剖析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5M1E分析法[即人(Man/Manpower),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测量(Measurement),环境(Environment)]、实地调研法、对标分析法、情景推演法、回顾评估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找到优化内部审计监督模式的理论支撑及构建出发点。在借鉴学习先进经验及深入剖析制约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优化内部审计监督模式。

  在对内部审计进行理论剖析和研究思路、方法确定的基础上,立足于自身工作实践,集中优势力量,整合内部相关资源,尝试探索内部审计监督新模式,搭建“12345”内部审计管理框架(见下图)。

  1.完善“一体化”机制的职能建设。通过审计工作的集约统筹,审计中心成为省级集中审计项目的实施主体。科学合理编制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年度审计计划,制定审计工作“一张表”。

  2.基于审计规划实现审计全覆盖。全面梳理涵盖全部审计对象、审计内容,避免出现监督盲区。结合审计资源和力量情况,合理控制审计间隔时间,分批次安排审计项目时间,分类确定审计重点。

  3.强化审计项目计划闭环管控。按照“限时、量化、定责”的原则,建立以审计项目“一张表”为载体的计划执行情况月报制度和定期例会制度。

  1.充分调查研究,关注审计全流程。以某电网公司近年来实施的审计项目为样本,结合国家、行业内有关审计工作标准化相关规范性文件及案例、各类审计实践指南或指引,从项目编排立项、建设、实践运用及效果评估等方面,探索建立内部审计标准。围绕审计事项、审计内容、审计程序、思路方法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化方法和操作细则,同时结合以往审计经验、审计结果及实际工作情况,编制完成以审计手册为载体的内部审计项目组织管理手册和项目作业手册(以下简称内部审计“两册”)。

  2.穿透项目全过程,延伸业务最末端。在原有的审计操作指南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细化,形成更符合当前审计特点的内部审计“两册”。一是系统性和全面性。组织管理手册包含审计职能管理层级及职责划分、核心业务及权责清单两部分内容。项目作业手册按不同审计项目类型分为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竣工决算审计三个分册。二是规范性和指导性。手册附录包含审计通知、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各类审计材料模板和审计程序检查业务表单,为各类审计项目实践提供规范指引。三是先进性和创新性。总结近年来审计的理论和实践,在审计计划管理、程序优化、审计内容方面进行创新,完善审计报告撰写、审计结果运用,并提供部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供以参考。

  3.先行先试,落实标准化。在实施的审计项目中试点运用,从编制审计计划到实施审计程序,从搜集审计证据到形成审计结论,从出具审计报告到后续审计跟踪,全过程执行内部审计“两册”(见下图),并在审计项目实施中通过现场、审后等不同阶段的复盘,不断优化相关内容,根据业务政策或业务流程的变化情况定期进行更新调整。

  目前开展的审计项目类型主要包含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竣工决算审计。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优化项目组织方式,加强对各个审计项目协同整合。各个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统一协调进场时间、同步开展审计工作、共同分享审计结果,实现“一项多审、一审多果”。

  1.建立审计质量评价机制。通过建立完善审计项目质量和审计委托服务质量两项评价机制,制定可量化、可检查、可考评的评价指标,加强审前、审中、审后全流程审计质量管控,实现“回顾评价—发现问题—持续改进”的功能,形成可持续循环的审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见下图)。

  2.完善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针对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背景和具体特点,充实内部审计队伍。组织培训,培养全体审计人员数字化审计思维、提升数字化审计能力。建立内部审计人员考核体系,确定内部审计人员考核等级,作为绩效工资评定、各类评先选优等的基础。

  3.构建与业务部门联动协同的工作机制。在审计项目实施前,及时对接监督、规划、物资等专业部门,收集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实时掌握当前企业关注的重点方向,制订个性化审计方案,促进审计目标顺利实现。

  4.加强信息化建设机制。鼓励各层级审计机构开展线上审计作业,发挥审计信息系统在资源调配、规范操作、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保障作用。持续推动审计项目流程的规范化执行,以流程的规范化防范审计风险,提升审计项目质量。完善审计管理信息平台,发挥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对审计业务的“标准化管理、全流程管控”支持作用,将信息系统的管理及应用评价嵌入审计项目实施。

  1.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项目实施的重要体现,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应该具备两个条件。

  (1)客观地进行总体评价。审计报告的“总体评价”部分应全面、客观地描述被审计单位的管理现状,既着重揭示存在问题及风险,也需实事求是地对好的经验做法给予正面评价。

  (2)突出审计建议的建设性作用。要聚焦深层次原因,把审计发现问题置于国家经济运行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本性原因,并提出意见建议,在做好“经济体检”的同时,着重“治已病”“防未病”。

  2.管理建议书及风险提醒函。管理建议书和风险提醒函也是审计部门的审计产品之一,是发挥监督和咨询服务职能的一种重要手段。

  (1)管理建议书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剖析问题根源,为后续优化管理或问题整改提供管理建议,旨在为公司经营决策、管理提供参考,切实解决系统性、机制问题。

  (2)风险提醒函以风险为导向,主要针对存在的潜在风险或可能造成损失的问题,及时启动风险预警,督促职能部门及有关单位采取纠正措施,推动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典型问题通报。建立问题通报机制,定期收集整理审计发现典型问题,组织各部门、单位开展自查自纠,以监督效能促进管理效益提升。

  4. 经营管理“画像”。深入分析企业组织绩效考核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结果的关联性,搭建两者之间的映射关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全面刻画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画像”,系统分析经营管理情况。

  5.年度内部审计工作报告。通过系统全面的回顾总结和理性思考,系统分析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准确认识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提出内部审计工作新思路,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实践。天生赢家 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