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大模型应用的新进展和新趋势”论坛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4-09-05 11:21:39

  近日,“金融行业大模型应用的新进展和新趋势”成功召开。会上,中原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刘凯,交通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金旗,厦门国际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邹志明,百融云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韶峰受邀发表主题演讲。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进行了点评。

  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中国建设银行数字人民币推进办公室副主任汪下烟,粤开证券党委副书记、原总裁王保石,廊坊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陈树军,江南农商银行首席信息官杨凯,中欧基金总经理助理、公司管理委员会委员方伊,宁波银行财富管理部副总经理张伟等领导和专家在圆桌交流环节发言。同时还有来自工商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北京农商银行等多家银行代表参会。

  大模型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尤其在金融领域,大模型正在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涌现。与会专家积极分享金融行业大模型应用最新实践与成效,并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会上,张韶峰发表了演讲,从全球技术竞争和百融云创应用实践两个视角切入,展望中国特色的AI之路。

  2017年6月,谷歌团队在一篇论文中创造性地提出Transformer架构,自此掀起了生成式AI的巨浪。

  这篇论文问世仅三个多月后,百融云创便对生成式AI完成立项,并把研发重心聚焦于多模态,尤其是语音模态。语音是人类交互最自然、最高效的表达方式,这一天然优势,坚定了百融云创“押宝”这一赛道的决心。

  战略方向的正确选择,加上长达七年的坚守,使得百融云创在多模态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23年,经过多轮迭代的语音大模型Voice-GPT,已经进入非常成熟的商业化阶段,掀开了国内大模型应用的新篇章。

  张韶峰认为,大模型将是全球生产力提升的最强引擎,将在全球范围内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增量价值,同时也将对人类生活产生根本性影响。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大模型深度嵌入场景,并辅以组织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

  AI Agent是大模型产业落地的必经之路,代表着人工智能的演进方向。AI Agent就像是为大模型这颗“最强大脑”,接上强大的四肢,让大模型能够像人一样独立思考、自主执行、持续进化。同时AI Agent还能够实现多个智能体的协同工作,加速大模型落地产业的步伐。

  Voice-GPT是AI Agent深度场景化的领先实践。当前,Voice-GPT的语义理解准确率达到97%、响应时间在500毫秒以内、每天支持语音对线万次。同时,Voice-GPT还具备情感识别和输出功能,能够甄别客户的情绪,是沮丧、生气,还是高兴,根据客户的情绪实时调整对话语气。Voice-GPT在大模型产业化和商业化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金融和非金融领域都得到了有效应用。

  大模型“大力出奇迹”的理念正在转变,单一的通用模型无法解决垂直行业的所有问题。面对不同的场景和任务,我们更需要的是小模型、专用模型以及行业定制模型。

  比如,财富管理领域,通过大模型接入市场、公募、私募海量的财富知识,并对大模型进行蒸馏,把模型参数压到 100 亿以内(事实上,30 亿参数规模的模型能解决90%的问题)。再结合充分的行业Know-How和数智工具,能打造堪比博士水平的财富管理大模型,应用于投顾、客服和运营等环节。

  越深入场景,越面向具体任务,我们越需要把大模型做“小”、做“精”、做“专”。

  多模态是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的任意组合。这种交互方式符合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将大大激发AI的无限潜力。在强交互性场景端,多模态大模型一定会催生现象级应用。

  在全球范围内,大模型正处于一场“军备竞赛”中,中美两国无疑是这场竞赛的两大关键力量。

  张韶峰表示,他在美国硅谷进行了数周的实地考察,切实感受到大模型在两国不同的脉络和轨迹。

  目前,美国占据很大的发展优势。在芯片、基础大模型等领域投资达到3000亿美金。并且应用端也发展迅猛,大模型已经在医疗、金融、房地产、媒体等多个领域铺开。而国内大模型应用刚刚起步,尚未出现超级应用。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张韶峰分析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需求侧,巨大的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为中国数字经济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因此我们能走到世界前列。如今,大模型的变革之力主要体现在供给侧,也就是对生成力和生成工具的提升。美国人力短缺这个短板,恰恰成为了大模型应用的原始动力。

  张韶峰表示:“中国的优势在于超大的市场规模、丰富的应用场景。基于此,我们要走出中国特色的AI之路:尊重市场规律,‘卷’应用、‘卷’研发、‘卷’方案,通过应用领域的研发倒逼并推动基础模型的赶超。”

  1.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消费日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消费日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消费日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消费日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消费日天生赢家 一触即发报网不负责任。